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沈周的春天

发布时间:2023-03-12 15:06:11 来源:哔哩哔哩

一个春天

沈周的春天,始于二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气稍有回暖,他便更换衣物,乘舟驶向了西郊。向来不喜远行的沈周,这次依然没有远行,此去之地,名为支硎( xíng )山,离相城居所不远,观山赏林之际,即可抵达。

支硎山,因东晋高僧支遁(号支硎)而得名,唐代《吴地记》有载:支硎山在吴县西十五里,晋支遁,尝隐于此。自晋至明,历经千余年,支硎山接纳了众多瞻赏者及隐世者,崖壁上也已布满历朝禅僧或高士的摩崖石刻,蔚为壮观。

沈周游支硎山,意在拜谒,更为赏春。

一路上,他远望僧人镌刻下的文字诗词,近察将要发芽的树木与花草,惬意十分。他遇见了挑着花筐酒榼( kē )的担夫和沉醉美景而不急于赶路的旅人,悠然于春色间,晚霞与薄雾齐至,周遭的一切,似是沾染了仙意,他写道:林蹊相值夕阳边,迹似无官意有仙。

将要返还,林麓间隐隐见一士,及近乃知是故友杨循吉。

杨循吉曾为成化年间的进士,由于身体欠佳,弘治初年致仕归家,结庐于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事。沈周长杨循吉 29 岁,性格豁达宽厚,杨循吉虽为晚辈,却也不曾攀附于谁,生性耿直,古籍载:(杨循吉)性狷隘,好以学问穷人。

此次相遇,卓有意趣。他们先是远远地看见,随后由难以识辨到近处相互认出,因是迫暮时分,两位文人没有交谈,他们相对而立,一揖作别,各留余韵,犹如这淡淡的春意。

回到相城有竹居,稍作休整。翌日,沈周将这份趣事放在一片初春绿色里,作《支硎遇友图》,并于画末题:辛亥岁( 1491 年)二月二十一日记。

沈周的图画,隐含着灵动的春韵,定是感染到了乾隆。

得到此幅长卷画后,这位帝王分别在四个春天,展卷题跋四次。1765 年,他甚至带着《支硎遇友图》,去到了支硎山。这个春日,他题下一首标榜自我的韵脚别扭的诗句,才算作罢:我岂似他闲逸者,观民惟觉意中湿。

时至三月,玉兰花开正盛,沈周的春天,又多了一抹素雅高洁之色。

唐宋以来,玉兰就是可供培育的观赏植物,古典园林中,它常被植于厅前院后或楼台周围,与翠柏相掩映,以展现一种莹洁清丽的美感。

想来,沈周的有竹居,不仅有竹,或许还有玉兰。晚年,他对景写生,作图二十页,其中的《玉兰图》,最是动人:瘦硬的秃枝,依然带着冬日的寒意,枝头的玉兰花顾不得其他,旁若无人地绽开着,沈周用淡墨勾出叶片轮廓,使花色变得更加圣洁,其温和身姿,凝聚着一股从容,也弥漫着悠远的清香,遥远的明代春意,似是触手可及。

画毕,沈周自足地题道: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

沈周的春天,丰富多样,亦是少不了观云。

仅是《春云叠嶂图》,他就画过两次,且是在同一年的同一天所作。两幅画的最大不同是笔法的区别,较为暗淡的《春云叠嶂图》,为沈周参照元代高克恭笔意而作,春云离离的气氛尽显,稍显明亮的《春云叠嶂图》,则是典型的沈周笔意,用笔苍润,春之暖意溢于画外。

两幅画虽有不同,却一同隐喻着春的多变及其如微风般的包容力。细读《春云叠嶂图》,会发觉春天的美好景致大抵相近——岸边水波微漾,林中层峦叠秀,苍松杂树丰茂,山腰处云层叠起,包围了寺观与茅亭,好似仙境。

如此春景,实际并非记录于春季。1490 年秋,沈周依然惦念着几个月前的春色,一个午后,提笔作画,《春云叠嶂图》即成。只是,一幅画一种云,终是难以涵盖心中的春意,再作一幅,画出这个时节的多彩,大致是完满了。

沈周的春天,可游赏,可赏花,可观云,但仍是少了一种。《云山图》里,他的一句诗,道出了春之本意:我爱春朝眠不起。

春意和春景虽好,春困与春睡,同样让沈周流连。谁又不是呢。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上一篇:天天新动态:《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发布:2022年全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

下一篇:GPS101_gps1010网上查车 天天微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