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陈丹燕拍《萨瓦流淌的方向》:去看见并描绘“书桌前的辽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彦武
“这世上总有一些地方,你见到第一眼就‘呯’地一声打进你心里,从此念念难忘。处于南欧的斯拉夫大地对于我就是这样。于是,去那里漫游八年,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经历一段大喜大悲的人生。”6月9日即将开幕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票难求,作家陈丹燕首次执导的纪录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The Storage)日前刚被官宣入选本届电影节的“SIFF狂想曲”单元,一场图解该片拍摄曲折历程的“书桌前的辽阔——陈丹燕图片展”正在上海思南书局3楼的展厅举办,这位著名作家和新手导演在展览前言中向读者和观众如是坦露心迹。
【资料图】
《萨瓦流淌的方向》系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两年前即已入选2021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去年初在广州第8届金红棉影展上也做过放映,这个盛夏回到了导演和作家的故乡上海——6月2日晚,《萨瓦流淌的方向》在思南书局进行了一场面向资深影评人与媒体人的小规模放映。与该片一同入选今年“SIFF狂想曲”单元的,还有纪念德国现代舞编导家皮娜·鲍什逝世10周年全新演出实录的《起舞的皮娜》、香港电影新浪潮杰作之一的《半边人》等。
《萨瓦流淌的方向》的中文海报
陈丹燕在20世纪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20世纪90年代转入主要面向成年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其“上海非虚构7书”和“陈丹燕旅行汇13书”等大规模创作广受赞誉。这位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中国第一批“背包客”从1990年开始“在路上”,迄今涉足了全球600余座城市。“塞尔维亚”和“贝尔格莱德”之于国人熟悉又陌生,似乎很多时候停留于历史教科书和国际新闻。塞尔维亚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系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家,与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其境内,其首都是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位于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被称为“巴尔干之钥”,它也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东南欧第四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贝尔格莱德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上曾先后被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统治,经历过几十次战火摧残且多次被夷为平地,直到1867年才真正回到塞尔维亚人手中。历史上的塞尔维亚王国由南方斯拉夫人建立,“一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的主体部分,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黑)——贝尔格莱德在1999年遭北约轰炸,黑山在2006年宣布正式独立。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1984年出版了《哈扎尔辞典》并获得该年度的“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这部辞典小说的开先河者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团。2014年,钟情于《哈扎尔辞典》的陈丹燕带着这部奇书前往作者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试图“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环境里”,陈丹燕循着《哈扎尔辞典》的阅读脉络回溯了伊斯兰教的静谧精致、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2016年8月,陈丹燕出版了《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同年11月她被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任命为“塞尔维亚中国旅游形象大使”,2022年还获颁塞尔维亚总统金质功勋奖章。
自2017年起,塞尔维亚开始对中国实施全面免签政策;去年,中国海南航空公司与塞尔维亚航空公司分别开通了贝尔格莱德至北京和天津的直航航线。2018年5月,贝尔格莱德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陈丹燕在这年6月中旬与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莉莉安娜·戈约维奇的对谈中谈了对两座城市的体认:“贝尔格莱德在巴尔干半岛的核心位置,是座建立在巴尔干走廊中央的古老城市,总是不得安宁,被强人践踏,经历坎坷,但它总能一次次从战争废墟里活下来,顽强、乐观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而上海是亚洲的沿海城市,它有海岸线上的优越位置,背靠着富饶而广袤的中国内陆,它天生会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商业城市。上海需要时刻打开自己,一旦关门,就是‘死了’。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包容性。所以,开放和包容是上海的生命力。”
写完《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之后,陈丹燕对于“南斯拉夫的知识分子是怎么生活的”“面对伤害,人应该靠什么活下来”这类问题,仍然没有足够明晰的答案,探索仍在继续。在上海与贝尔格莱德结为友好城市之前,陈丹燕在与电影人王晔的一次偶然相遇中一拍即合,发愿以塞尔维亚为主题拍摄一部人文纪录片。就这样,这个中塞合拍项目2017年正式启动,克服了资金有限、疫情干扰等困难,在2021年拍竣并开始国际发行。陈丹燕的26段个人独白,串联起了这部93分钟的纪录电影——贝尔格莱德在几个世纪里饱经战火,被摧毁又重建了四十次,那片大地上的民众依然热烈地生活着——影片将塞尔维亚被轰炸的历史影像资料和破败凋敝的建筑群形成古今历史对话,通过对多人的采访,对比展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乐观豁达的心态。
《萨瓦流淌的方向》剧照
塞尔维亚历史最悠久的书店Geca Kon的店长兼总编辑米兰科维奇与艺术策展人乌诺斯这两条老、少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主线,在片中并行着。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Storage”,即“仓库”,或具象或抽象的“仓库”遍布片中。米兰科维奇教给陈丹燕一个塞尔维亚语单词“Riznica”,特指存放珍宝的库房。隶属于普鲁斯维塔出版社的Geca Kon书店在南斯拉夫1992年解体前红极一时,最高峰时期拥有上千家门店,私有化浪潮后萎缩到只剩下这一家店,米兰科维奇艰难又自尊地维系着Geca Kon的生存,至暗时刻还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度)的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作品的出版筹措到印刷经费。可即使Geca Kon搬到租金更便宜的郊区库房仍无济于事无力回天,2019年的一场暴雨将转运到这里的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旧书彻底报废了。在影片制作完成后,Geca Kon已经被一家私人出版公司收购而终结其昔日辉煌,《萨瓦流淌的方向》成了献给它的一首挽歌。
《萨瓦流淌的方向》剧照
与米兰科维奇老先生同样举步维艰又不轻言放弃的,是中生代的艺术策展人乌诺斯,当城中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难以为继后,他只能靠着做婚礼策划的零工来维持生计,但只要手头略有宽裕,他就开始策划各种有关前南斯拉夫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当代艺术博物馆闭馆十年后,当一个只有24小时的临时展览得以在鲜花市场举办时,乌诺斯还是费力地从尘封的仓库里取出了最昂贵的藏品:一辆上世纪70年代在城中街头巡逻的警车。
93分钟的《萨瓦流淌的方向》放映完毕后,知名策展人、文艺批评家和纪录片导演孙孟晋即席发表观感,他认为“这是风格鲜明的‘作者电影’,是一部跨文化的诗意纪录片,从战争与文明的瓦解带给一座城市的创伤入手,导演找到了互文性和人类体验的相似点,整部片子结构上有成熟的处理,书商和艺术策展人的双线结构,无不隐喻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第一人称的画外音很吸引人,配之以很流动的镜头语言,导演没有直接造访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宫殿’,也没有聚焦萨瓦河,但一个访问者和小人物世界的对话与沟通,却是生动有趣的,也是‘作者电影’的范本。有几处如纪念碑的出现,简直是智利名导古兹曼《纽扣战争》的关联。”
《萨瓦流淌的方向》拍摄花絮
一次25个座位的放映结束了,陈丹燕像做了一场梦,映后第二天的清晨她还感慨:“就像去拍一个‘作者电影’那样,我对电影呈现的场所不是红毯和高级的影厅,而是书店里的一个空间,被书和纸质印刷品拥抱着,还有一杯塞尔维亚的多瑙河流域出产的红酒,这是个梦想,并不执着却也长久。有点像我小时候结巴,心里有点想将来当一个不用说话却能一直表达的作家那样。这个梦想小,飘忽而执着。”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入选“SIFF狂想曲”单元的《萨瓦流淌的方向》将于6月11日和6月17日分别在院线进行正式展映。除了祝贺,孙孟晋更希望“陈丹燕老师更沉浸于西语诗意纪录片的魂,贡献更世界语言的范本”。
(本文图片均由《萨瓦流淌的方向》剧组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